相比中國的電商的熱火朝天的場面,為什么日本卻顯得冷清很多?
在國內,電商們在自造的一“節(jié)”又一“節(jié)”里賺了個盆滿缽滿,反觀另一面,實體零售業(yè)卻也經歷了一“劫”又一“劫”。不如讓我們把目光轉一轉,看看我們的鄰國——日本,是怎樣的一番景況。
傳統(tǒng)零售業(yè)面臨困境,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究竟原因何在?很多人認為,飛速發(fā)展的電商是罪魁禍首。
但在日本,面對電商的沖擊,實體商業(yè)并沒有如我們那樣造成國內“一籌莫展”或是“惶惶不可終日”等境地。而且在全球電子商務持續(xù)升溫的當下,還愈發(fā)顯示出其價值感和生命力。
日本實體商業(yè)“活得好”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撐?
歷史悠久之余也融合新理念
百貨店作為現代城市文明的象征,Ta在完善城市功能,營造良好商務環(huán)境,促進綜合消費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日本是亞洲現代意義上百貨店的發(fā)祥地和成熟地,有百年歷史。渠道密集,情感紐帶強,日本大多顧客看重消費互動體驗,因此實體商業(yè)有著一定的基礎。
▲日本大阪Grand Front
另外,日本的購物中心會與時俱進,植入了最新科技和最新理念。如Grand Front整合了無數社會功能新業(yè)態(tài),如高科技實驗室、大學研究所;融入各種社會功能,吸引更廣區(qū)域的消費客群,增加消費粘性,如今已成為了大阪一大熱門旅游地。
品牌眾多,卻絕無次品、假貨
日本實體業(yè)最靠譜的一點是絕無次品和假貨,日本商家對商品質量把關嚴格,如果你在大商場買到殘次品,不但會得到大額補償,經理還得親自上門道歉。不二的品質,上等的質量,也是日本實體業(yè)能屹立市場不倒的主要原因。
在日本超市,為了讓顧客了解最新的商品信息,物品使用的電子價簽隨時更新,并與后臺的管理和收款系統(tǒng)相連。售賣的水果蔬菜都有屬于自己的“身份證”,產品的名稱、產地、商戶號、采摘時間、土壤情況等信息一目了然。
對人的尊重與關注
“人是萬物的尺度”,這是普羅塔戈拉最著名的哲學觀點。而“以人為本”的精神在日本隨處可見。
▲嬰兒室內的自動售貨機,比照幼兒身體設計,連飲料盒比一般的小,適合孩子拿握。
在餐廳就餐,營業(yè)區(qū)里的服務員一直在忙,卻也能看到餐巾紙只剩半盒并及時塞滿,保持整整齊齊,倘若看到醬油瓶、椅子偏離了原來的位置,也會及時復原;在下雨天,日本商場會從顧客需求的角度出發(fā),分別準備擦拭雨具與身體的毛巾,貼心又可再利用;選購衣服期間,售貨員會耐心、細致地關照每次更衣,并從旁介紹每款顏色與樣式和個人的建議……
▲為方便攜帶旅行箱的外國游客來購物,免費儲物柜特意設計成可裝進旅行箱的大尺寸。
實體業(yè)不會因為建設起來就有理由存在,而是應需而生,因為滿足需求而被需要,才得以持續(xù)發(fā)展。以上談及的商業(yè)服務全部都是細節(jié)。而這些細節(jié)即是日本商業(yè)的尺度,這個尺度唯一標準是——對人的尊重與關注。
實體商業(yè)和電商關系非你死我活
在日本,消費者購物后,如果不想拎著大包小裹回家,可以委托商場打包送貨上門。這一服務并不局限于家電等大件商品,任何服飾、鞋子、皮包、日用品等等都可以直接送到客人家中或酒店房間。
日本的包裹服務商可以借助便利店實現包裹的郵寄,在線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便利店實現就近配送。正是因為日本的電商配送體系是建立在實體便利店的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日本電商體系與實體店之間是共存共榮的關系,而不是絕對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消費者考慮的僅僅只是性價比與體驗!
▲日本伊勢丹官網
而近年來,日本的很多實體店合作都推出了電子商務平臺和實體店同步銷售的服務。消費者從電子商務平臺上購買的商品可在該百貨店的實體店取貨,實體店內斷貨的商品也可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選購。
可見,日本百貨商場面對新形勢下的顧客消費需求,不是拒絕新的購物模式,而是與時俱進,積極打造網購平臺和開展電子商務業(yè)務,以應對沖擊。
日本對電商實施征稅政策
在中國,我們更愿意使用電商網店購物,最重要的原因:一定是價格,一般電商的價格要比線下實體店要便宜些,再加上網絡電商提供隨時隨地在家購物的便利,相比之下,失去價格優(yōu)勢的實體店更無立足之地。
▲日本亞馬遜官網
而在日本,曾有機構做過相應的調查,日本消費者之所以愛逛實體店,一大原因是享受逛的樂趣,另一大理由則是“打折活動會很多”。這是因為,日本對電商實施征稅政策。日本很早就對其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yè)實施征稅政策。
▲日本樂天官網
由于中國目前并未對網上開店企業(yè)征稅,在中國網上開店門檻低,從而也使得網上有價格優(yōu)勢。而日本的電商企業(yè)的價格優(yōu)勢也并不是很明顯。再加上店里時常進行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這樣一來,平衡了線上線下價格的競爭。
令人推崇的“匠人精神”
日本實體業(yè)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專注。一家壽司店可以經營150年,甚至250年,這在日本很常見。
▲日本壽司之神
日本的職人以傳承和精益求精為傲,在他們心目中沒有做大生意和小生意的區(qū)分,他們能在持續(xù)不斷的專注中獲得滿足感,所以心平氣和。開店,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好到讓自己滿意。匠心是日本實體業(y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中國實體商業(yè)未來應該怎么做?
對比起日本,中國的實體商業(yè)歷史比較短,缺少有名望的大型實體門店,零售渠道分散不成體系,情感紐帶相對較弱。另外,不同于日本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的情況,國內實體店與網店形成的價格差,成為國內實體商業(yè)發(fā)展的硬傷。
盡管如此,國內的實體商業(yè)只要抓住這兩點,仍可以獲得長足發(fā)展。第一,重視顧客的購物體驗。這可能會導致未來幾年,實體店將減少對電商的過度關注,轉而重新投入到實體店銷售;第二,國內一二線城市網購市場大多飽和,競爭慘烈,而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物流難以有效抵達。實體店的機會就在此。一二線城市需要良好的購物體驗并且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為線上引流,三四線城市和農村需要倉儲和物流。這些要素,實體店都可以為ta們做到。